聖經金句: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六章十節)
Home 機構年刊 這一代的需要(下) ──言教與身教 (iQuest 格思/2009.9.2 莫玉蘭 )

這一代的需要(下) ──言教與身教 (iQuest 格思/2009.9.2 莫玉蘭 )

這一代的需要(下) 
──言教與身教 (2009年9月2日)

莫玉蘭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同工

newhopehk

面前的傑仔(化名)與父親,同樣面容憔悴,一臉無奈。傑仔在澳門賭博欠下『大耳窿』60萬元,昨夜被押返港直抵家門。傑父徹夜不眠到處致電親友求救,最終籌得60萬元,今早剛全數還錢。傑父驚魂未定,但內心仍深感不安,覺得兒子一向只是和自己賭賭波,注碼從不超過幾百元,不明為何兒子第一次去賭場已經要借60萬元,因此帶了他來找我。

當時傑仔很內疚,因目睹爸爸和叔叔為了他,昨夜到處奔走想盡辦法。才20歲的傑仔開始賭博已有好一段時間。「平日我與爸爸在家中看球賽,交換心得、講賠率及大熱等,又會一起投注。有時贏了,就吃頓豐富的,所以我覺得賭博好玩又刺激。」

昨天當同事約他去澳門賭場玩玩,他一口答應,覺得去賭場和賭波差不多,只是方式不同。同事臨時失約,傑仔決定一個人去。他初時嬴,但繼續賭時開始輸,旁邊有人問他是否借錢,更奉送免費船票及酒店住宿,於是他借了10萬元再碰碰運氣,誰料再輸,於是他再借,結果……

原來看球賽和賭波是傑仔和父親唯一的共同話題和活動。「爸爸駕駛巴士,假期也要輪班,通常不在家吃飯。我們很少一塊活動。他放假時只是睡覺,偶然與我一起看球賽。我知道爸爸喜歡看球賽和以賭波作為娛樂,所以我很珍惜跟爸爸看球賽和賭波的時間,大家有說有笑……」當賭博成為「親子活動」,傑仔今天的遭遇就絕不是偶然的!

病態賭博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家庭竟成為子女完成賭博初階的溫床。外國有文獻指出,超過九成的父母知道子女有參與賭博活動,其中百分之八十四不會阻止他們;一般人在家裏開始學習賭博,繼而在社交場合加以練習。文獻亦指出,有超過八成經常賭錢的子女是與家人一起參與賭博活動,這令解決青少年的賭博問題更加困難。

香港大學進行的一項《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研究,其結果與外國文獻相仿,顯示12至19歲的年青人中,有近四成是因為家人或親友的邀請和影響而參與第一次賭博。此外,在12至17歲的少年中,分別有百分之七十九、百分之五十九及百分之五十是經由家人或親友代為於香港賽馬會投注,參與六合彩獎券、賽馬及足球博彩等賭博活動。筆者近年進行的一項有關《青少年問題賭博》研究,結果同樣顯示父母賭錢習慣與青少年開始賭錢的低齡化有顯著關係,而太早開始賭錢也直接影響日後賭博問題的嚴重性。

當「Gambling」被稱為「Gaming」、 「賭博」等同「娛樂」、「援交」被視為「交際」──身處於價值觀混淆、混亂的世代,要作出正確的判斷確實不容易!這一代的孩子活在互聯網訊息氾濫的世代,雖然他們得到的資訊可能比父母還多,但其中夾雜不少不良資訊。當他們照單全收時,就形成了新一代扭曲的價值觀。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父母適當的管教,而「身教」更勝「言教」,再加上正面的鼓勵,教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分析並作出正確選擇的能力。不過今時今日的父母,有的甚至連自己也未能「管教」, 遑論以身作則,當個好爸爸好媽媽。

很多家長可能接受「小賭怡情」這觀念,因而容許子女賭博;有些父母不但與子女賭博,更加會為未成年子女投注;有些父母則在子女面前賭博,包括打麻將、電話投注和收看六合彩、賽馬和球賽結果等,這些父母無形中教子女賭博並將他們往成為賭徒的路上推。

青少年家族治療師約瑟夫‧米庫契指出,青少年問題往往源於他們試圖處理家庭關係,或者是一種求助的信號。有問題的家庭往往把青少年當作問題看待,於是很想去改變和控制他們,忽略了家庭本身存在的問題,結果產生更大的問題。當父母不明白何以今時今日的少年人變得如此「難教」和「難搞」,更擔心子女會出現種種沉溺上癮行為時,先要問問自己是否能作個「言教」與「身教」兼備的父母。

《聖經》〈箴言〉 22章6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父母要懂得正確地教養子女,這對子女的成長很重要,更影響一生。

iQuest 格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