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金句: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2:9〉
Home 關於我們 下載區 詩歌下載 「放手」的藝術 . (iQuest 格思/2009.6.12 & 時代論壇第113期 莫玉蘭)

「放手」的藝術 . (iQuest 格思/2009.6.12 & 時代論壇第113期 莫玉蘭)

「放手」的藝術 (2009年6月12日)

莫玉蘭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同工

iQ090612_s

葛福臨牧師是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的兒子,年前來港主講四天共六場的佈道會,吸引逾42萬人次入場,不少媒體爭相報導,可說是「虎父無犬子」。很難想像他也曾是邊青——

他在近著《反叛有因》中憶述年青時的經歴。像一般青少年一樣,他不愛聽父母必定逆耳的忠言,最愛做「好玩」和「冒險剌激」的事情,如挑戰校規,更差點因為在學校內打架而被開除學籍。

一次因開快車而差點坐牢時,父親的反應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警官滔滔不絕的教訓我不可以危險駕駛,不可目無法紀,也不要以為爸媽可以作靠山。『如果你再這樣,我不單會吊銷你的牌照,還會馬上把你收監!』說罷,就看看爸爸,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父親點了點頭。」

就像當頭棒喝,葛福臨忽然醒覺——「我也學習了從前沒有學到的功課:犯事不要寄望爸爸替我擺平。我永遠不會忘記他保證自己一定會站在普斯特(警官)的一邊,就是看著我戴上手銬也不過問。」面對這個年青反叛、常常令自己蒙羞的兒子,葛培理似乎管教無方,但他一直忍耐,更在關鍵時刻「不包庇」兒子,讓他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人的確要承擔責任才會長大,我想起一位年青問題賭徒的真實故事:

25歲的亞強(化名)中學畢業後任職紀律部隊,前途本來一片光明。可是,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他學會了賭波,且染上賭癮,不久便因賭波輸錢而開始欠卡數。第一次「爆煲」告訴父母時,他們擔心兒子會因此而失去鐵飯碗,於是替兒子還清全部債項。但亞强並沒有從此醒悟,反而越賭越大。他心想上次只是一時運氣差,下次會賭得「醒啲」。

結果是一次接一次的爆煲,他每次都會跟父母說怕上司知道後,會失去工作而前途盡毁。為了幫亞強清還債項,父母把房子按給銀行,再填上養老的積蓄,無奈仍然債台高築,還了舊債新債又來。父親已經不再相信他,而二十四孝的母親,面對兒子的情況既憤怒又擔心,終日以淚洗面,甚至哭求幼女借貸幫哥哥還債。最後,幼女因欠二十多萬元卡數無力清還,要做債務重組。面對哥哥欠賭債的壓力,她極為恐懼和無助,因而患上情緒病。

亞強每次因賭波欠債被「收數佬」追數時,總會躲在母親背後,就像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一樣,而母親每次都替兒子想辦法借錢還債。她在晚上要多找一份清潔工兼職才能償還每月借貸的供款,亞強更帶她到一些財務公司做他的借貸擔保人。五、六年間,亞強欠債達數百萬元,一家於是不斷在借貸的惶恐中渡日。

終於,母親與亞強前來尋求協助。母親向我不斷哭訴他們的景況之餘,仍希望想辦法替亞強還債保住他的工作……亞強呢?照舊躲在母親背後。

後來,母親終於願意嘗試「放手」,讓亞強自己去面對後果……「收數佬」到亞強工作的地方追數,他失去紀律部隊的工作,但在鼓勵下積極尋找新工作。前陣子,我見到亞強的母親,她反而好像如釋重負,不再憂心忡忡了。

年青人沉溺賭博至不能自拔,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危機感,從未嚐過切膚之痛,總是認為家人會作自己後盾。另外,父母對子女過份保護,認為他們無法自行解決問題,因而不斷維護和包庇,一再施以援手,導致年青人只懂得逃避,從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他們要親嚐錯誤行為帶來的惡果,例如每個月要節衣縮食還債、可能失去工作、甚至負上法律責任,才能學會承擔責任。因此父母要學習「放手」,讓兒女有「長大成人」的機會。

沉溺者的父母常出現「相互依存」(Co-dependency)的情況,即不肯「放手」,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操控。幫助「相互依存者」的「十二步」小組(CoDA-twelve steps)中第一步就是「承認沒有能力操控他人(沉溺者)」。《聖經》〈詩篇〉127篇3節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沉溺者的父母要明白,兒女有自己要走的路,他們必須「放手」,關愛而不是操控,讓兒女有接受挑戰、面對挫敗的機會,學習承擔責任,兒女才能真正長大成人。

iQuest 格思

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