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估計:全港7萬青少年有賭波習慣 (國度復興報/2010.07.13 王麗媚報道)

【記者王麗媚報道】明光社及戒賭機構基督教新希望團契於7月8日發表青少年賭波調查結果,指世界盃期間青少年賭博情況嚴重,他們一旦接觸賭博,比成年人更易成 為問題或病態賭徒。
調查於6至7月世界盃期間進行,以問卷形式於學校及街頭訪問,成功收回1730份問卷,8成受訪者介於25歲或以下。
調 查發現,一成受訪者於世界盃進行期間賭波。17歲以下受訪者有968人,6.2% (60人)承認曾在世界盃期間賭波,43.3%為首次賭波;其中49名願意接受賭波沉溺行為測試,首次賭波有23名,其中近半被判定為問題或病態賭徒,比 率較18歲以上受訪者高。調查團體指,以全港有120萬17歲以下青少年計算,粗略估計世界盃期間有7萬青少年曾賭波或有賭波習慣。
在世 界盃期間曾賭波的17歲以下受訪者,近三成透過父母或親友代下注,調查團體指情況令人擔憂。這個年齡組別因賭波而借貸的問題比成年人嚴重,17.3%曾向 外界借錢,遠高於18歲以上的4.3%,而他們每次賭注最高達1萬港元。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執行主任、加拿大註冊賭博心理輔導師莫玉蘭表 示,她關注賭波成為青少年首次接觸賭博的機會。她指出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不及成年人,較容易於短時間內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她指出賭博與吸毒一樣,容易不知 不覺上癮,都是「不可一不可再」。

關注馬會推廣賭波的手法
調查團體指,馬會在防範青少年賭波的把關措施不足。於世界盃期間曾賭波的57名11-17歲受訪者,其中15人是 透過馬會場外投注站下注, 10人於馬會網站下注,即共有43.8%的17歲以下青少年是透過馬會下注。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認為,馬會必 須加強檢查投注者身份證,減少未成年人士下注的機會,不能因為帶給投注者麻煩或尷尬等原因而放寬檢查;他指出,馬會如戲院及香煙售賣商一樣,有責任阻止未 成年人士接觸三級片及香煙。
調查團體又認為戒賭服務宣傳不足,99%的受訪者不能準確說出社區裡有何戒賭服務。蔡志森指戒賭機構如平和基 金的「睇波不賭波」策略未見成效;他又認為,在馬會直播世界盃的宣傳策略下,青少年對賭博禍害欠缺危機意識,為避免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下受賭博的氣氛影響, 強烈要求馬會改良投注站設計,將玻璃外牆遮閉,或將投注站內所有電視遷移在場內才能觀看的位置,避免路過的青少年輕易接觸賭博資訊;另外,要將更多警告字 眼放在場外投注站的當眼處。

蔡志森建議政府對青少年賭博問題,必須統一口徑,堅拒青少年參與賭博活動。他指出賽馬會只是提供合法賭波的 渠道,但不應鼓勵人熱切參與,以免違反香港開埠以來不鼓勵賭博的政策。

 

 

(左起) 莫玉蘭、蔡志森

 

 

 

正接受戒賭治療的張先生(背向鏡頭)說,自己不想賭,但不由自主,不停活在賭博及欠債的循環 裡,曾因賭博共欠下180萬元賭債。他謂「輸錢皆因嬴錢起」,勸喻青年人?